Investor Education
投资者教育
开卷有益 | 读《汉字书法之美》
2020-09-02

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Vol 6

勤于思而敏于行,

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读书的态度和类型应当是多元化的,

并不局限于本职工作的领域。

今日点滴的积累,焉知不能在将来聚沙成塔。

“开卷有益”是国富的文化传统,

每一期都会有许多同事通过书评的形式分享好书。


读书使你我辽阔与丰厚,愿读书与我们长久为伴,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微信图片_20200304160728.png

No.9

September

2020



分享书籍 《 汉字书法之美 》

                   [中] 蒋勋  著     


6632887.jpg

内容简介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被创造出来,在骨骸(骨头)、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此书给你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礼,匾额对联、招牌标志、舞蹈绘画,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

作者简介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书评作者 | 褚爷

汉字在几千年篆、隶、楷、行、草的演化中,大概从来没有经受过如简化字这般激烈的非议。

发布于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方案,在漫长的岁月里浮现出许多问题,在我国一些自诩书写正体字的地方,简化字被戏谑的称为“残体字”,这背后除了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简化字方案里一些缺乏规律性的改动,是主要被人诟病的痛点。


isaac-chou-icVaVSd-8kQ-unsplash.jpg

Photo by Isaac Chou on Unsplash

比如,汉字简化时,存在偏旁部首简化错乱的问题。

“登”“蹬”“瞪”中的登部均未简化,唯独“燈”简化为“灯”,不论从会意还是表音上理解,“灯”都打破了汉字造字传统。

而姓氏“鄧”又很无厘头的被简写成“邓”,这个“又”部被广泛运用于“對(对)”、“樹(树)”等字当中,当真是一个万能部首。

另外,大量的同音异义字合并也留下了不少历史后遗症。

典型的如:“后”和“後”,前者可组词为皇后,而“後”可组词“後来”,简化字将两字合并为“后”,随即就有大陆青年书法家在书法作品中弄巧成拙地写出“皇後”,遭全球华人书法圈耻笑。

其余诸如麵(面条)-面(面子),幹(干活)-乾(干燥)-干(干妈),隻(一只鸟)-祗(只是)-只,幾(几何)-几(茶几),髮(頭发)-發(发财)-发,颱(台风)-臺(台湾)-檯(桌台)-台(兄台、台州)等例子,不胜枚举,如果说字形的改动是在特定历史背景的权宜之变,那对同音异义字的合并则颇有点“枉顾祖宗法制”的味道了。


千库网_笔墨纸砚_摄影图编号113943.jpg

Photo from Internet

比如,“朱”就是“株”的本字,先人们逐渐发现无法用“朱”区分植物和姓氏,这才又造出“株”。

我们常嘲笑越南和韩国是看不懂自己历史的民族,为其废除汉字而扼腕叹息,其实这么一比,我们的汉字简化又何尝不是在自己和祖先之间上了一道围栏。

这几种简化方法有时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历史上从未通用的字进行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

例如: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中药白术的「术」(zhú)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ù,「叶韵」的「叶」(xié)就很可能被误读为yè。

在客观讨论简化字和正体字的区别时,我们应抱有科学、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个问题。


捕获.PNG

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网络上盛行的“汉字简化后,愛无心,親不见,產不生,有雲无雨,鄉里无郎,可魔还是魔,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贼仍是贼”这样的低级黑子大可以用“汉字简化后,党(黨)不黑,穷(窮)不躬,车(車)不行田,无鹿亦能丽(麗),无手亦能击(擊),办(辦)事左右不辛苦,垦(墾)荒何必靠豺狼”来驳斥,但这样的口水仗对于客观评价简化字在历史中的功过是非并无裨益。

遥想建国之初,经历了十几年战火的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全国的文盲率之高、识字率之低,使得教育文化事业难以推进,若还抱着我穷我苦但我有民主的井蛙心态,如今的中国人民恐怕还在泥淖中挣扎,从这个维度去看,汉字简化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如今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也许是时候去走下一步了。

一些没有简化,两岸三地写法一样的字,我们从小到大写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不一定。比如最简单的“左”、“右”。

FotoJet.jpg


虽然两个字起笔都是一横一撇,但笔顺却正好相反:“左”是先横后撇,右是先撇后横。而且,右字的撇画起笔还有一个小撇。

为什么是这样?这里边就有文字学的关系了。

左的象形文字就是左手,右的象形文字是右手,如下图。


FotoJet (1).jpg

于是“右”字在后来的演变中,第一笔撇化,中间的笔画放平,下面加一个小口,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起笔的小撇也是从这里演化来的。左字正好相反,是翻上去的写的。

古人造字非常聪明,他们善于抓住物体最有代表性的特点,马、牛、羊、山、日等字都是从小被当做汉字象形的经典案例的。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汉字造字主要有4种思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了解汉字象形的演变对我们写字有什么好处?

清代大书法家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所以写字想脱俗,最重要的不是技法有多高,而是要对汉字的演变要有了解,尤其在金文、篆书阶段,汉字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象形基础。

还是用事实举例:


FotoJet (2).jpg


上面是《礼器碑》和《史晨碑》的鹿和麟,如果观察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广”的上下两部分是分开的,不是我们今天的写法。这其实根本不是“广”,而是甲骨文金文中鹿头简化的结果,东汉《洛阳刑徒砖铭》里的鹿字就相当明显,包括上文提到的右。


5555.png


所以,如果你把它理解成“广”并且这么写了,就是傅山所说的俗

再举一个例子,《张迁碑》的“良”字,起笔也有一个小笔画。


666.jpg


跟上面一样,这也是造字之初意向的残留。所以下面钟繇这么写也是有原因的,所谓高古的气息,就是这么来的。


6666.jpg


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繁体字都认识,但在旅游景点仍不能完全看懂书法牌匾,看不懂古代书家法帖。

因为繁体字并不一定就和古代的字完全一样,反过来说简体字也不一定只在现代才出现,许多简体字就是古代俗字和草书写法,这一种简化思路也占了今天简体字的挺大比重。

曾见到一些古玩店主因为在文物上简体字就自作聪明的将古代真品鉴定为赝品,这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比如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中,黄庭坚在题跋中就先后写到了“東”和“东”。


6756.png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真不是说说的。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

微信图片_20191106113917.jpg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官网刊载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未经版权方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